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Political Risk in China

中國在逐漸成為經濟大國的路上,不過這條路並不平坦。洞不見得是別人挖的,有時候是自己掘出來的坑。

The Economist 9/3/2009 Our Loss, Your Problem

簡單的說,去年年初高漲的能源、物料價格讓許多公司加碼購買 futures contracts 以避險甚或進行投機操作,但是隨著景氣 180 度反轉,這些原來用作避險工具的合約反而成了虧損的重大來源。不只中國公司,所有進行原油、鋼鐵、穀物期貨操作的公司只要是站在買方大概都滿手賠錢合約。去年年底我在這個 blog 裡面談過一個案例,談得就是越避越險。

中國在往資本主義前進的路上,雖然進展神速,但是他們的政府組織仍然無法完全趕上,以致於有上面這篇 The Economist 文章裡面所談到的問題。他們基本上是要把這些虧錢的 derivatives 合約給 rewind 甚或取消,至於另外一方可以得到什麼補償目前還不清楚。台灣的中華電信先前也在一個匯率避險上面吃了 Goldman Sachs 的虧,不過後來天時地利人和站在他們這邊,反而小賺之後出場,全身而退。那時候他們打算在紐約打官司,可沒有用台灣政府的力量來壓 GS (就算他們想這麼做而且能說服政府站在他們這邊,台灣政府在無法動用軍隊的情況下,也沒可能壓過 Goldman Sachs 就是了)。中國政府份量當然比台灣大的多,而且有許多合約可能是在中國境內簽署,受中國政府管轄,所以眾多國際銀行也只有等著看,暫時不敢出聲。不過這樣的舉動只是雙輸的做法,中國企業暫時避免虧損,但是除非現在是他們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打消這些合約無法生存,長期來看只會讓他們將來要避險時必須承擔更高的成本,甚或是沒有辦法找到適當的避險工具。所有的國際銀行將來和中國政府和企業打交道時要加上對方可能隨時終止合約的政治風險,而這些風險是必須反應在價格上的。

對於國際銀行來說,他們當初跟中國企業簽下這些 derivatives 合約,必然還會跟其他金融機構或企業做相關的交易以降低整體風險。如果中方這邊片面把合約終結,即使外國銀行沒有立即的損失,他們也很容易暴露在過高的風險之下,從而導致更高的違約機率。在目前全世界正在從去年的信用危機中走出來的當兒,我們最不需要看到的就是這些風險仍高的金融機構再度面臨過高的風險。如果接下來又有負面訊息出現,景氣再度反轉向下,中國政府可能做出來的這些不負責任的舉動將會成為眾矢之的。Bush 和 Obama 政府在美國政府債台高築的時候還撐住 AIG, Fannie Mae, Freddie Mac 以避免造成美國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如骨牌般的崩跌,中國政府現在應該要扮演負責任的角色,而不是成為麻煩製造者。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版主你好,如果我們認為預測期貨價格就像預測股價一樣"不可能",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對原物料期貨價格進行避險出包,是不是就好像是被大盤指數打敗一樣是"多數人的現實"?
另外,請問期貨市場有像 index fund 或類似概念的金融工具嗎?

CCLu said...

這裡談得避險是降低價格波動對成本波動的影響,以換取比較平穩的現金流,不是降低成本。

當原物料價格下降的時候之前的 futures 部位會比買現貨吃虧,但是在價格上升的時候會佔便宜。因為避險而在特定時點遭受損失並不是錯誤的,那是避險的特性。只有賺沒有賠那不是避險,是運氣太好。

期貨的 index fund 是嗎?Goldman Sachs 和 Standard & Poors 有這種東西,現在也已經商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