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Phantom Shares in CICC

WSJ 11/19/2009 'Phantom Shares' Program Haunts Bidders for CICC Stake

幾天前的舊聞了,今天才仔細看。

Morgan Stanley 想要出售手上的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CICC,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股份,在評價時牽扯出來 CICC 有 20% 的股份在管理階層手上,這些股票在分配現金股利時權利與普通股相同,只是沒有投票權。由於 CICC 的股票還沒有公開上市發行,而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在他們的主權基金 China Investment Corp. 手上,所以這些在員工手上的股票雖然沒有投票權,而且將來是否能夠轉換為普通股還在未定之天,但是評價時價值差不了多少。

換句話說,Morgan Stanley 手上的 CICC 籌碼從原先認定的 34.3% 降到 27.44%。

台灣跟中國之間金融業 MOU 已經簽訂,趁這個機會觀察中國的金融業是很有意義的。CICC 代表的是舊一代的思惟,他們的 Chief Executive Levin Zhu 是前總理朱鎔基的兒子,靠著他的黨政關係做了許多國營事業釋股的生意,這些是 CICC 重要的營收來源,但是另外一方面 CICC 對於其他投資銀行應該關注的業務就不那麼注意,朱也因此成為阻礙了公司成長的動力。下面這篇 WSJ 文章裡有一些說明:

WSJ 2/25/2008 Morgan Stanley & CICC: The Problem of Mr. Zhu?

面對中國金融業挑戰的台灣本土金融業,必須要看清楚自己的對手。以中國的政經情勢來看,他們龐大的國營事業上市、釋股這些商機台灣大概都分不到羹,充其量是如 Morgan Stanley 這樣取得『有辦法』的公司的股權,用這種方式來分點甜頭。不過 WSJ 前幾天這篇文章裡面所顯示的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是另外一個相當大的風險。以 CICC 為例,他們分出去 20% 的股權給員工,就稀釋掉了股東的權益,但是以他們的股權結構來說,Morgan Stanley 要拼投票權也沒有機會。

台灣金融業的另外一個機會在台商這邊。這十幾年來不管是誰當總統,哪一黨執政,台灣的資金都大量的流向中國。如果能在這一部份搶到商機,也有不少生意可以做。問題就在台灣的商人會不會因為要開拓政商關係而選擇跟 CICC 這一類的政治關係良好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如果形勢往這個方向走,那麼中國市場雖大,台灣金融業仍然難以分到甜頭。

上面這是以台灣金融機構在中國成立分公司甚至子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以整體營運來說,只要台灣和中國之間相對匯率平穩,台灣的銀行由於台灣利率較低,還有資金成本較低的優勢 (前提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不是跟政府弄到幾乎沒有成本的資金)。但是這個『優勢』的下場是資金更進一步的流向中國,對於銀行本身的營收來講可能會有好處,對其他產業來說則未必。

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水準不佳是個弱點,但是這個弱點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受到政商人際網絡的保護,不會太快曝露出來成為可以攻擊的目標。他們也有可能在那之前就可以改善自己的體質,使得現在的弱點不會成為明日失敗的根源。反倒是台灣這邊金融業在前進中國市場必須如履薄冰,不要以為市場大就可以分得到手,中國去年到今年這一波『家電下鄉』政策就是個好例子。

2 comments:

WUQI said...

第一個連結有錯 雖然還是google找到了

CCLu said...

Thanks, corrected.